我是照顧者:從延緩老化到跨領域整合的全方位照顧理論
深入探討「我是照顧者」這門課程,我們聚焦於延緩老化、照顧資源、醫療資源和跨領域整合。這門課程特別適合那些正為父母照顧做準備的人,關心家人在自己可能倒下時的情況的長輩,以及對長照術語感到困惑的人。透過這裡提供的實用資訊,我們希望協助您在照顧之路上更具信心,並一同建構一個更健康、更充滿愛心的照顧環境。讓我們攜手共同探索,為您的照顧者旅程注入更多知識和關懷。
延遲老化
建立良好習慣
延緩老化是每個人都關注的目標,從日常生活入手,調整生活、飲食和運動習慣,不僅能增強健康,還能有效降低與老化相關疾病的風險。以下將從三個面向來簡單提醒如何延遲老化。
生活習慣
無成癮習慣:戒除吸菸等成癮行為。如果需要過渡,可選擇電子煙,但長遠來看,完全戒除才是最有益的選擇。
充足睡眠:睡眠是大腦的「清潔時間」,能有效清除累積的類澱粉蛋白,減少阿茲海默症和其他認知障礙的風險。
飲食習慣
- 高蛋白:選擇優質蛋白,如雞胸肉、魚類、豆腐,維持肌肉量與代謝。
- 高纖維:多吃全穀類、蔬菜與水果,促進腸道健康,穩定血糖。
- 低糖:避免精製糖與含糖飲料,選擇天然甜味來源如水果。
- 低油:用橄欖油、酪梨等健康脂肪取代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
- 低鹽:減少加工食品,使用天然香料提升風味。
運動習慣
規律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有助於增強心血管功能。
肌力訓練:每周進行兩次肌肉訓練,維持肌肉量與骨密度,減少因老化導致的身體衰退。
陽光與維生素D:每天曬太陽15分鐘,促進維生素D合成,幫助骨骼健康並調節免疫系統。
運動帶來的大腦益處:運動能刺激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分泌,促進神經連結更新,維持認知功能。
如果您對延遲老化及健康管理有興趣,想要深入了解更多實用技巧與知識,推薦參考 Hiskio 的課程《打造抗老的生活習慣》。這門課程深入探討如何透過飲食、運動與生活方式的調整,提升健康品質、延緩老化進程,適合希望從科學角度改善生活的人士學習!
擇地而居
選擇適合高齡生活的地區,不僅需要考量生活便利性,還應善用當地的學習與活動資源。如果您居住在台北市,可以參考台北市銀髮族學習及活動地圖,這個網站整合了包括長青學苑與樂齡中心在內的各項學習與活動資源,幫助高齡者輕鬆找到適合的課程與活動。
樂齡中心
樂齡中心是教育局推動高齡者教育政策的重要據點,專為55歲以上的年長者設立。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的樂齡學習示範中心為例,這裡提供一個集閱讀、休閒與學習於一體的空間,讓高齡者在親和的環境中保持身心活躍。
中心設有豐富的資源,如報紙、書籍、棋具和健身器材,持有學員證的年長者即可免費使用。此外,中心還不定期舉辦各項學習課程,內容涵蓋生活園藝、書法、創意紙編等實用技能,以及退休生活規劃、健康管理等專題講座。這些課程不僅提升了高齡者的生活品質,也促進了社交互動與學習動力。
學員證的辦理相當簡便,年滿55歲的長者只需攜帶兩張1吋照片及身分證正本,至館內服務櫃臺即可免費申請,立刻享受樂齡中心的全方位資源與服務。
長青學苑
長青學苑是社會局為高齡者設立的重要教育平台,旨在推動終身學習與社會參與,幫助60歲以上的年長者透過多元課程維持身心活力,提升生活品質。
課程內容涵蓋生活技能、養生運動、手工藝創作,以及退休規劃與社會參與等,提供高齡者多樣化的學習選擇。此外,長青學苑的課程地點靈活,包括各區老人服務中心、社區大學、公私立學校等,方便長者就近參與。
每年春季班與秋季班的招生簡章會放置在各老服中心、上課地點、捷運站和區公所等處,同時也可透過社會局網站查詢。報名時,長者需直接聯繫申請單位,申請詳情則依各期招生簡章而定。部分課程費用由社會局補助,具體費用需向開課單位確認。
長青學苑不僅提供學習的機會,還促進了高齡者的社交互動與心理健康,為高齡生活增添更多可能性。
台灣老年醫學會認可的專科醫師與醫療單位
健康是高齡生活的基石,台灣老年醫學會認可的專科醫師與醫療單位為高齡者提供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包括慢性病控制、失智症篩檢、復健規劃及全面的醫療照護,確保健康需求能夠被妥善滿足。
擇地而居的關鍵在於選擇能提供教育、社交與醫療資源的環境,讓高齡者的生活更加豐富充實,同時也為家人減輕負擔。
最強大招:繼續工作
繼續工作是高齡者保持身心活力的重要策略,政府為支持高齡者的職場續留與再就業,提供多項補助與協助計畫,涵蓋穩定就業、經驗傳承與再就業準備,讓高齡者的職場價值持續發揮。
繼續僱用高齡者補助計畫
- 計畫來源:勞動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穩定就業辦法
- 計畫內容:幫助雇主降低高齡員工續任成本,為高齡者提供穩定就業支持。
- 申請條件:高齡員工需留任6個月以上,且薪資不低於原薪資。
- 補助標準:前6個月每月補助1.3萬元,第7個月起每月補助1.5萬元,最長補助18個月。
僱用退休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傳承專業技術及經驗補助計畫
- 計畫來源: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再就業補助辦法
- 計畫內容:鼓勵雇主僱用退休高齡者,協助傳承技術與專業經驗。
- 申請條件:雇主需提供專業技術培訓計畫,並僱用退休高齡者參與相關工作。
- 補助標準:每位雇主每年可獲最高50萬元補助,用於技術培訓與經驗傳承活動。
中高齡者退休後再就業準備協助措施
- 計畫來源: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再就業補助辦法
- 計畫內容:為年滿64歲的員工提供退休規劃與再就業準備,包括生活調適建議與新職場技能培訓。
- 申請條件:雇主需提供退休規劃輔導與再就業協助方案。
- 補助標準:每位雇主每年最高補助50萬元,用於提供退休準備輔導與再就業支持措施。
照顧資源
高齡者的照顧方式可大致分為自行照顧、外籍看護工、住宿式機構三類,每種方式根據高齡者的需求、健康狀況以及家庭的資源與能力進行選擇。以下將詳細說明每一種方式的特色與適用情況,幫助您更清楚了解適合的照顧選擇。
自行照顧
自行照顧是許多家庭選擇的高齡者照顧方式之一,結合家庭成員的支持與外部資源的協助,讓高齡者在熟悉的居家環境中得到妥善照顧。
自行學習如何照顧
如果您想進一步學習如何自行照顧高齡者,可以前往長照學習線上平台。該平台提供多樣的線上課程,涵蓋照顧技巧、健康管理及心理支持等內容,不僅專業照顧者可以參與,一般人也能輕鬆學習,為高齡者提供更專業的支持。
如何申請長照服務
長照專線 1966
拿起電話撥打1966,長照專線將有專人協助評估需求,並安排適合的服務項目。聯絡當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
各地設有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負責提供相關諮詢與服務安排,可直接聯繫了解更多細節。住院期間聯絡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小組
高齡者住院期間,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團隊可協助銜接長照資源,讓高齡者回家後能無縫過渡到所需的照顧模式。線上申請
部分地區提供線上申請長照服務的選項,透過官方網站填寫申請表即可,方便快捷。
申請長照服務並結合自行學習,能有效減輕家庭的照顧壓力,並確保高齡者獲得專業、系統化的支持,讓自行照顧更加完善且有信心。
自行照顧幫手-社區式照顧
以下是各類照顧服務的說明,並附上實際服務單位的範例:
家庭托顧
家庭托顧是一種介於一對一看護與日間照顧之間的服務模式,由專業照顧服務員於其住所內為高齡者提供日間照護。這種模式結合小規模環境與個別化關注,提供靈活的支持。
以千千之家為例,該機構提供家庭托顧服務,讓高齡者在溫馨的氛圍中獲得貼心支持。
日間照顧中心
日間照顧中心為高齡者提供白天的集中照護服務,包括健康檢測、復健訓練、社交活動及營養膳食等,適合需要白天支持的高齡者。
以郭吳麗珠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該中心提供全面的日間照護服務,促進高齡者的社交互動與心理健康。
小規模多機能
小規模多機能結合日間照顧、短期住宿及到宅服務,為高齡者提供靈活且綜合的支持方案,適合需要多層次照護的家庭。
以財團法人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該機構提供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幫助高齡者在不同階段獲得妥善照護。
長照四包錢
在安排高齡者的居家照顧時,在家照總會的試算工具能幫助了解可用的長照額度。以下針對長照四包錢的內容與應用進行說明,協助家庭靈活運用資源來分擔照顧負擔:
1. 照顧及專業服務補助
這是長照四包錢中最核心的補助項目,用於支付居家照顧服務。根據高齡者的失能等級,政府會提供相應的每月補助金額,幫助家庭分擔照顧費用。例如:
- 失能等級較高者,補助金額更高,可支付每日定期居家服務費用。
- 家庭可彈性選擇每日或每週數次的服務頻率,以控制成本。
2. 交通接送服務
交通接送服務是為需要外出就醫、復健或參加長照活動的高齡者設計,提供經濟且便利的交通支持。以台北市的交通接送服務為例,說明其內容與規則:
- 服務範圍:臺北市、新北市。
- 服務時間:每日6:00至20:30,早上8時前乘車地點需在臺北市轄區內。
- 預約方式:需於搭乘前1日完成預約,週六可提前預約14-15天後的車班;節假日不開放預約。臨時搭乘需視當日空餘車班情況而定。
- 乘車規則:如搭乘者為等級7級以上失能者或未滿18歲,須有陪伴者同行,陪伴人數以1人為主。
根據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的統計,需長期照顧者每年平均就醫次數約為34.7次,相當於每月約2.9次。若長者失能或健康狀況較差,其就醫頻率可能更高。因此,交通接送服務對於協助長者按時就醫和參與健康活動至關重要。以下是筆者基於補助規則的試算,以一般戶為例:
車程/車資 | 可搭乘車次 | 總自付金額(元) |
---|---|---|
10分鐘 / 130元 | 18趟 | 684 |
30分鐘 / 380元 | 6趟 | 684 |
60分鐘 / 760元 | 3趟 | 684 |
3. 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
進行居家照顧時,適當的居家環境對安全與便利至關重要。家庭可申請此項補助,用於購買輔具或進行居家改造,例如:
- 不需專業評估即可申請的輔具:如手動輪椅、助行器、便盆椅、床邊護欄、沐浴椅等。
- 居家改造補助:用於安裝扶手、改造浴室無障礙設施等,提升高齡者的居住安全與便利性。
建議透過輔具資源入口網尋找與政府輔具補助簽約的廠商,減少申請手續並確保輔具品質。
4. 喘息服務
當家庭主要照顧者需要短期休息或處理其他事務時,可利用喘息服務補助,安排臨時替代照顧。這種安排能在維持高齡者生活質量的同時,避免家庭照顧者過度勞累。
透過長照四包錢的靈活應用,家庭能獲得多方位的資助與支持,有效降低照顧壓力,確保高齡者的生活品質與安全。
長照四包錢: 照顧及專業服務範例
陳婆婆,69歲,與女兒同住,因肢體障礙導致行動不便,患有高血壓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她每月需至住家附近醫院回診1次,另需協助洗澡、打掃家務,以及初一、十五陪同至廟宇拜拜並順便購物。
長照失能等級:第3級
照顧及專業服務補助額度:15,460元(每月)
本月服務與費用明細
編號 | 照顧組合項目 | 給(支)付價格 (元/單位) | 給(支)付單位 (個) | 小計 (元) | 一般戶部分負擔金額 (元) |
---|---|---|---|---|---|
BA07 | 協助沐浴及洗頭 | 325 | 4 | 1,300 | 208 |
BA15 | 家務協助(30分鐘為一單位) | 195 | 8 | 1,560 | 896 |
BA13 | 陪同外出(30分鐘為一單位) | 195 | 8 | 1,560 | 248 |
BA14 | 陪同就醫 | 685 | 1 | 685 | 109 |
總計 | 5,105 | 1,461 |
結果計算
- 補助總額:15,460元
- 本月使用額度:5,105元
- 本月剩餘額度:10,355元
額度結轉規定
- 結轉期限:補助額度以6個月為一期,未使用的額度可結轉至期內使用,但期滿後未使用的部分將歸零。
- 實例說明:若陳婆婆本月剩餘額度10,355元,可於核定當月起算的6個月內使用,如未在期限內使用,剩餘額度將自動失效。
補助應用說明
- 協助沐浴及家務服務:定期安排服務,確保陳婆婆的生活清潔與居家環境整潔。
- 陪同外出與購物:每月兩次,回程順便購物的情況下,計算主要的照顧組合項目(BA13),不能另計為購物相關項目(BA16)。
- 就醫陪同:每月一次,幫助陳婆婆安全就診,減輕家庭的壓力。
- 額度保留:未使用的額度提供未來更高需求的保障,但需特別注意使用期限,避免額度浪費。
此案例展示了如何靈活運用長照四包錢補助,既符合政策規定,又能有效滿足家庭的照顧需求。
長照四包錢: 喘息服務範例
陳婆婆平時由女兒照顧,但女兒偶爾需要短期出差2天,無法親自照顧陳婆婆。為解決臨時照顧問題,陳婆婆的家庭透過長照四包錢中的喘息服務,安排了以下照顧方案:
照顧安排
- 前往日間照顧中心:2天
- 使用小規模多機能夜間喘息服務:1天
照顧服務費用明細
編號 | 照顧組合項目 | 給(支)付價格 (元/單位) | 給(支)付單位 (個) | 小計 (元) | 一般戶部分負擔金額 (元) |
---|---|---|---|---|---|
BD03 | 社區式服務交通接送 | 100 | 2 | 200 | 32 |
BB03 | 日間照顧(全日)-第2型(不含交通接送) | 840 | 2 | 1,680 | 268 |
GA06 | 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夜間喘息(含交通接送) | 2,000 | 1 | 2,000 | 320 |
費用計算
- 照顧及專業服務小計:1,880元
- 喘息服務小計:2,000元
- 總自付金額:620元
喘息服務額度
- 年度喘息服務補助額度:32,340元(每年)
- 本次使用金額:2,000元
- 剩餘額度:30,340元
應用說明
- 交通接送:安排日間照顧時的接送需求,減輕家屬的負擔。
- 日間照顧:在白天提供陳婆婆全日的生活支持與照顧,讓家屬安心處理其他事務。
- 夜間喘息服務:利用小規模多機能的夜間照顧安排,確保夜間的照護無縫銜接。
外籍看護工
聘請外籍看護工是許多家庭在照顧高齡者時的選擇之一。外籍看護工可提供24小時的照護服務,協助高齡者的日常生活起居,如飲食、衛生、服藥管理等。相較於本國看護,外籍看護工的費用相對較低,對於需要長期照護且家庭預算有限的家庭而言,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被看護者資格
被看護者需至公告指定的「申請聘僱家庭外籍看護工評估醫院」進行專業評估,並經醫療團隊評估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 未滿80歲:需有全日照護需求。
- 80歲以上未滿85歲:需有嚴重依賴照護需求(巴氏量表為60分或以下)或全日照顧需求。
- 85歲以上:需有輕度以上依賴照護需求(巴氏量表有任一項目失能)。
與長照四包錢的使用限制
- 照顧服務:由於外籍看護工已提供日常照護,家庭無法再申請此項服務補助。
- 專業服務:可申請復能服務、進食與吞嚥照護、營養照護等專業服務,但給付額度僅為一般申請者的30%。
外籍看護工的照顧模式適合需要長期日常照護的高齡者,但家庭仍需評估是否搭配其他專業資源,確保高齡者的特殊需求得到滿足。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服務或協助申請,可撥打長照專線1966,獲取詳細資訊並接受專業建議。
住宿式照顧機構
住宿式照顧機構是為需要長期照護的高齡者或失能者設立的專業機構,提供全天候的生活、健康管理和專業照護服務。透過讓服務對象入住,確保其日常生活與健康需求得到全面支持。
這些機構適合需要照顧的高齡者及失能者居住的選項。如果您想了解健康老人的居住選擇,請參考退休規劃的老後居住選擇,以獲取更全面的資訊。
主要特色
全日制照護
- 提供24小時專業照護,包括生活起居協助、健康檢測、復健訓練及心理支持等。
- 適合需要全天候監護與支持的個人,確保安全與健康。
專業服務
- 配備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及其他專業人員,根據個別需求制定專屬照護計畫。
- 針對特定需求(如失智症、慢性病等)提供專門服務,確保服務對象得到高品質個性化照護。
容易混淆的分類
住宿式照顧機構分兩類如下:
住宿式長照機構:提供全面的生活與健康支持,適合需要綜合性服務的任何有需求者。
老人福利機構:又區分兩類
- 安養機構:提供日常生活自理老人居住支持。
- 長期照顧機構:再細分為
- 長期照護型:偏重慢性病醫療護理,如糖尿病、高血壓管理。
- 養護型:著重生活支持與特殊護理,如三管護理和全面生活協助。
- 失智照顧型:專注於失智症專業服務,如行為干預和記憶訓練。
有關住宿機構的補充說明
補助方案:
住宿式照顧機構均可申請「住宿式服務使用者補助」。此補助針對入住依法設立的住宿式機構之中重度失能者,提供經濟支持,每人每年最高補助額度可達12萬元。申請條件及方式請參考相關政府公告或撥打長照專線1966了解更多詳情。現實挑戰:
即使符合條件並有經濟能力,部分地區的機構床位供不應求,即使有錢也可能住不到,需提前規劃並考慮其他替代方案。台北市資源:
如果在台北市尋找老人照顧機構,可以使用台北市老人照顧地圖,該地圖提供機構位置、服務項目及聯絡資訊,方便快速查詢與選擇適合的機構。
民間資源-華山基金會
以下以華山基金會為例。華山基金會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高齡者民間照顧資源之一,專注於服務弱勢三失長輩(失能、失智、失依)。以下是其具體的照顧協助方式:
1. 到宅服務
- 志工定期訪視長輩家中,提供基礎照護,如:
- 協助洗澡:對行動不便或失能長輩,提供基本清潔服務。
- 居家清潔:打掃環境、清理垃圾,維持乾淨舒適的居住環境。
- 健康檢查:觀察長輩健康狀況,提供必要建議。
2. 愛心餐食
- 為獨居或經濟困難的長輩,提供每日的餐食服務:
- 送餐到府:定期送達熱食,確保長輩營養均衡。
- 節慶活動餐:在特定節日提供加餐,增添節日氣氛。
3. 陪伴與心理支持
- 志工透過陪伴聊天、讀書或遊戲,紓解長輩心理壓力,提升生活滿足感。
4. 資源連結
- 協助申請政府補助或其他民間機構服務,如長照2.0服務項目,讓長輩享有更全面的支持。
醫療與照護整合
當高齡者發生跌倒時,醫療與照護的整合就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以下將以跌倒案例說明,照顧者在住院前、中、後的注意事項,幫助高齡者從住院到居家照護的全程銜接。
跌倒!歲月開的第一槍
根據研究統計,跌倒是高齡者常見的健康危機之一,往往引發一連串的醫療與照護需求,成為歲月對老年生活的第一擊。
- 跌倒住院比例:高齡者因跌倒而住院的比例高達 46.6%。
- 平均住院天數:跌倒後住院的平均時間為 7.3 ± 4.3天,顯示需要相對長時間的醫療處理與觀察。
- 發生率:每 6位高齡者 中就有 1人 一年內發生跌倒事件,凸顯預防的重要性。
跌倒雖然看似偶然,但常與骨質疏鬆、肌力不足或居家環境不安全等因素有關。因此,針對跌倒的預防措施如環境改善、肌力訓練及健康管理,對高齡者至關重要。
醫院看護工與住院整合照護
醫院看護工與住院整合照護計畫是為住院患者提供全面支持的服務,結合生活照護與醫療支持,旨在提升住院期間的照護品質,並減輕家屬的壓力。
醫院看護工
醫院看護工由醫院或特約機構派遣,負責協助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並確保患者在住院期間獲得充分的日常照護。
- 協助患者進行進食、飲水、洗澡、如廁等基本生活活動。
- 幫助患者清潔身體、整理床位,保持舒適的住院環境。
- 提供翻身拍背等服務,預防褥瘡及其他安全事故,並給予心理支持。
住院整合照護計畫
住院整合照護是一種將醫療與生活照護相結合的模式,旨在針對患者的醫療需求與日常生活進行全面支持。
計畫內容:
- 醫療支持:由醫療團隊提供疾病診治、藥物管理及復健指導。
- 生活照護:看護工協助患者完成生活起居需求,並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聯繫。
- 個別化照護: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的照護計畫。
申請方式:
- 家屬可向醫院社工部門或病房護理人員諮詢,安排住院整合照護服務。
- 許多醫院與特約看護機構合作,可直接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服務。
適用對象
- 需要協助日常生活的住院患者,例如術後護理需求高或重度失能者。
- 家屬無法全程陪護的患者。
醫院看護工與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透過專業分工,確保患者的醫療與生活需求都能被全面照顧,是住院期間重要的支持資源。
出院準備服務
出院準備服務旨在幫助患者在住院後順利銜接居家照護或其他長期照顧資源,減少醫療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此服務適用於長期疾病患者、高齡住院者及有特殊醫療需求者,如中風、骨折後復健、慢性病惡化或需要使用呼吸器等。
服務時間
出院準備服務通常需 2至7天,視患者需求與安排複雜程度而定。涉及輔具申請、居家改造或長期照護服務時,可能需更多時間協調。
協助申請福利
此服務還能協助申請 身心障礙證明 和 重大傷病卡。醫療團隊或社工部門會根據患者病情,協助開具診斷證明,並指導家屬完成申請流程,確保患者能享受相關的醫療與社福支持。
主要服務內容
- 健康狀況與照護需求評估,制定個人化出院計畫。
- 提供衛教指導,如用藥管理與復健訓練。
- 連結輔具申請、日間照顧中心或喘息服務等資源。
患者或家屬可在住院期間聯繫醫院社工部門啟動出院準備流程,或透過長照專線1966安排後續服務。這項服務能有效整合醫療與長照資源,減輕家庭照護壓力,並保障患者健康與生活品質。
居家醫療
居家醫療是指醫療團隊到患者家中提供醫療服務,適用於因失能或疾病特性導致外出就醫不便的患者。根據全民健康保險的規定,居家醫療服務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收案條件如下:
居家醫療階段:
- 基本條件:患者居住於住家(不含照護機構),經醫師評估有明確醫療需求,且因失能(巴氏量表小於60分)或疾病特性(如重度以上失智症)導致外出就醫困難。
重度居家醫療階段:
- 額外條件:除符合居家醫療階段的基本條件外,患者需具備以下情況之一:
- 自我照顧能力有限,清醒時50%以上的活動受限於床上或椅子上。
- 罹患慢性病需長期護理,或出院後需繼續護理。
- 額外條件:除符合居家醫療階段的基本條件外,患者需具備以下情況之一:
安寧療護階段:
- 額外條件:除符合居家醫療階段的基本條件外,患者需符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所定之末期病人資格,如癌症末期、末期運動神經元病等,並已進入末期狀態。
服務範圍: 醫療團隊的服務範圍通常以特約醫事服務機構所在地10公里為原則,或單程車程約30至60分鐘內。 但在山地、離島或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服務範圍可視情況調整。
申請流程: 患者或家屬可聯繫當地符合資格的醫療機構,經醫師評估符合上述條件後,填寫相關申請書,即可接受居家醫療服務。
注意事項: 居家醫療服務需由特約醫事服務機構提供,且同一患者在相同期間內,不得重複接受不同機構的居家醫療服務。
如需更多資訊,請參考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
照顧者的作為
保險給付
當長輩因跌倒或其他原因需要醫療時,適當利用保險給付可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以下為住院及出院後各階段可能適用的保險:
住院期間:
- 醫療險:補助住院費用、手術費及相關醫療支出。
- 意外險:針對因跌倒等意外事故導致的住院,提供額外保障,包含日額補助及急診費用等。
出院後:
- 失能險:若長輩因跌倒導致失能,出院後可依據失能等級獲得理賠,幫助支付長期照護費用。
為方便快速查找長輩的保險項目,建議事先建立應急保險清冊,詳細記錄保單內容及聯繫方式。若不確定適用條件,可直接聯繫保險公司確認理賠項目及申請流程,確保善用保險資源應對長輩的醫療需求。
跨專業團隊服務
跨專業團隊服務是一種整合性模式,由不同專業人員針對個案需求共同合作,從評估到介入及後續追蹤,全程由「個案管理員」(Case Manager)負責統籌,確保計畫的完整性與執行效果。以下是照顧者在這期間的應對建議:
保持與個案管理員聯繫:
個案管理員是團隊與家庭的重要橋樑。照顧者應定期更新個案的日常狀況,並了解計畫的進展與調整需求。提供關鍵資訊:
照顧者應詳細記錄個案的血壓、心跳、睡眠、飲食及用藥等數據,建立線上檔案,方便團隊成員隨時檢視與更新,確保計畫即時調整並符合個案需求。配合執行計畫:
按照團隊制定的計畫實施照護措施,並將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團隊,協助調整策略。參與專業技能訓練:
利用團隊提供的訓練,學習照護技巧,如復健輔助、情緒支持或用藥管理,提升自身照護能力。
跨專業團隊的目標是充分整合資源,為個案量身打造最合適的介入計畫。照顧者的積極參與,能確保計畫順利執行,並為個案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提供更多保障。
自立支援
自立支援的核心目標是協助高齡者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在其能力範圍內支持他們自主完成各項活動。這種支援方式著眼於提升個人的自理能力,避免完全依賴外部協助,讓高齡者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過他們想要的生活。
重點原則
- 尊重自主性:鼓勵高齡者參與決策,尊重其個人意願與生活方式,避免過度干預。
- 強化功能能力:透過適當的復健或訓練,幫助恢復或維持日常活動的能力,如穿衣、用餐、移動等。
- 解決實際問題:針對具體困難(如抓握不穩或行走不便),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例如輔具支援或環境改造。
- 漸進式協助:適度介入,避免一開始就全面接管,讓高齡者保有一定的挑戰與成就感。
實踐方法
- 建立照顧計畫:使用雲端檔案統整每日照顧細節,方便與家人或照服員交接與追蹤,包括:
- 每日健康記錄:量測血壓、體溫等數據,建立完整的健康檔案。
- 行事曆安排:記錄復健訓練、外出活動或照顧交接事項,確保計畫執行順暢。
- 電子提醒:透過電子提醒藥盒,確保按時用藥,避免遺漏或誤服。
- 穿戴式健康裝置:監測活動量、心跳及睡眠品質,提供即時健康資訊。
- 日常訓練:逐步指導高齡者完成基本生活活動,如穿衣、用餐,提升其自理能力與信心。
- 輔具使用:根據需求選用輪椅、助行器或特製餐具,提升安全性與便利性。
- 心理支持:透過正向溝通與適時鼓勵,減少挫折感,提升高齡者的生活滿意度。
最終目標
自立支援的關鍵在於透過個人化的照顧計畫與適當的技術支援,幫助高齡者維持獨立生活,並享受符合其期望的高品質生活。
如需進一步了解自立支援的基本概念與原則,建議參考以下影片:
護養療治與財產管理
意定監護契約是為自己規劃未來生活的重要法律工具,其下包含 護養療治 與 財產管理 兩大核心範疇。以下為關鍵字簡述,若需更深入的資訊,請參考 退休規劃(下)。
護養療治
- 預定醫療協議書:規劃當面臨重大疾病或失能時的醫療處置方式。
- 安寧緩和:減輕末期病人的痛苦,提升生活品質。
- 器官捐贈:生前同意捐贈器官,造福有需要的病患。
- 大體捐贈:捐贈遺體供醫學研究或教學使用,發揮教育與公益價值。
財產管理
- 社會保險 / 職業退休金:確保基本生活保障,維持經濟穩定。
- 房地產:包括賣房養老、以房養老及留房養老等多種活化資產的方式。
- 金融:投資於證券、保險等金融工具,進一步累積或穩定資產。
- 信用資料註記、預告登記:防範資產被冒用或處分,保護財務安全。
透過意定監護契約,個人能及早規劃護養與財產安排,確保未來的需求與願景得以實現,也為家人減輕負擔。
總結
照顧者的角色充滿挑戰,但也蘊藏著無限的價值。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從醫療資源、長照補助到跨專業團隊合作,全面探索如何在不同階段有效支持高齡者的生活與健康需求。
照顧的核心在於平衡與規劃——不僅是協助高齡者生活自立與提升生活品質,也是在自身能力範圍內,善用長照補助、醫療資源和民間支援,減輕財務與心理負擔。此外,未雨綢繆的規劃如意定監護契約,能確保護養療治與財產管理的穩定,避免不必要的爭端與風險。
這一切的根本還是健康。延緩老化、減少跌倒等意外,是對自己與家人最深的愛與責任。記住,照顧不僅是實踐,也是成長。每一份付出都在築起更堅實的家庭支持網絡,為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你我都值得一個安心的老年,從現在開始努力,為自己與家人打造一個健康、安全、充滿尊嚴的生活。